更多分类
履带旋耕机时间: 2024-07-01 10:02:42 | 作者: 企鹅电竞HD网页版观看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的新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做何变革?不久前,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讲述了未来大学的变革之道。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我是学机械制造的,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在实践课上让我们制作一个小榔头。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从教41年。当我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学生的实践课堂时,我问大家:你们实践的项目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做一个小榔头。
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课堂的项目还是做小榔头。尽管制作小榔头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技能,但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制作小榔头显然过于陈旧、过于单薄了。
由此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挑战,应当做何变革?这样的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坦率地说,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且使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大学是引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思想都走在了社会的前面,大学里的专家更容易把握和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所有人都对大学充满了崇拜,“象牙塔”的说法就是由此产生的。
然而今天,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大学的前面。今天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和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大学的知识供给却没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知识生产由原来大学到社会的单向流动,变成了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这种知识生产的逆向流动是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模式。这种反向的知识流动,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与此同时,未来将会改变世界的若干个新兴领域,比如以AI、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等等,每一个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这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施瓦布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颠覆几乎所有的行业,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直接融合、大学与社会的反向交流,将促进科学的进步。”社会反过来向大学提出了新的命题:什么样的技术和知识才能支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需要和社会进行深层次地融合,互相渗透。
我想,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与一次新的技术革命相遇了。科学技术从来就没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来就没像今天这样和老百姓的福祉直接紧密关联。如果我们再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能我们就会错过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一、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知识不可能垄断在大学的院墙之内,所以大学要开放,要主动打开围墙,深度地融入社会。
二、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学科,甚至任何一个装备、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不是单一学科能够支撑的。而我们的大学现在还在用细分的、陈旧的学科框架去培养人才,这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太多。如何围绕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重构我们的学科领域,并搭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是我们当下亟需思考的。
三、知识更新的高频节奏催生新的培养模式。现在知识更新太快,技术更新也太快。你刚买了一个手机,就会发现另一款新型的手机又出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原有的慢节奏、长周期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
四、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催生科研方式的转变。大家已经看到,华为对5G通信技术的投入、钻研的深度和广度绝不是一个学校所能比的。这样的世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注定会引领某一个领域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面对这样的企业,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怎么样才可以跟上节奏和步伐?如果我们再不主动和这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入结合,了解它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大学的存在价值何在?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没别的路可走,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利用大学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优势,利用大学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企业未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都在关注哪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的大学不可回避的。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给经济、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损失,还带来非常大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曾经,有个记者问一位人类学家:人类文明是何时开始的?很多人会想到“人工取火的发明”之类的答案,但这位人类学家说: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了一块早期人类的腿骨,这块腿骨折断了,但后来又愈合了——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为什么?因为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个人腿断了就预示着死亡,因为他再没有获取食物的能力;而他能够存活下来,腿骨得到愈合,一定是他的同伴照顾他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作为一个种群,要持续发展,应该互相帮助关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挑战时能不能良性持续地发展下去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前,中国的大学理应结合中国的发展和实际,去主动回应国家的关切。
国家关心哪一些问题?习已经点明了,就是“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为我们指明了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办学思路。
社会希望大学提供什么?我们能帮社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学校有一位郑南宁院士,我有一次对他提到:“人工智能提了这么长时间,但连基本的教材也没有,都只是碎片化拼凑起来的。”郑院士在工作之余就倾全力写了一本《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相关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巨大反响,再版了多次,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它满足了社会迫切的需求,这就是引领的作用。
还有一位邱爱慈院士,80多岁了,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她发明了一个可控脉冲的油气采集装置,能使产油量比原来提高6倍——这是一个不得了的贡献。她的这项发明完全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一种变革性的创新。
所以,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在若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是可完全实现的。我们只有主动融入社会的发展,才能发现社会的需求。
西安交大有一个藏族学生叫白马央金,她每个假期都要回西藏,不仅自己去,还和同学们组织了一个叫做“西藏雪域女团”的支教队,为当地教育贡献一己之力。事不大,但体现了这一代大学生的情怀。
如果我们不培养这样的大学生,不使未来的孩子具备这种情怀,那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误。
有人说,在面对物质利益引诱时,你现在讲的这么多东西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但我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当年没有“西迁精神”,就没有一批老教授、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从繁华的大上海一声号令迁到了大西北。“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之根本。今天的大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培养的下一代没有这种情怀,这个民族、这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没有希望。
美国有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21世纪初才起步运作,叫欧林工学院。它培养的本科生质量目前在美国名列前茅。这个只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学校,在校生只有350人,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首先,这所学校完全采取了非传统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它在招生时就问学生:“你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吗?你想如何改变世界?”它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走出学校去工作,而不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纯粹是为了学一个吃饭谋生的本领。
其次,它是以“项目牵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传统的大学通常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然后毕业答辩,最后到工厂实习。它不是这样。如果这个学生想在AI领域发展,那么从入学之初,学校就和相关企业联合给这个学生立一个项目,这一个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涯就围绕着这一个项目展开。这种学习是主动的,因为你缺什么知识,缺什么技能,就学什么知识,学什么技能。所以,这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个项目有兴趣,因此学起来是积极主动的,是入脑入心的。
此外,欧林工学院没放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所大学自己不存在人文学科,但是它为学生列出了必须要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目。学校旁边有一所很优秀的大学,能够给大家提供这方面课程,这叫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共享经济是一个概念。
第一,变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习提出的“四个面向”,这始终是未来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变革的目标是什么。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引领打造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
我们也在探索,和美国欧林工学院一样,我们也在探索21世纪中国大学的新形态。
结合“四个面向”,咱们进行了4个板块的布局: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科学装置和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校级联合实验室,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区域性的医疗中心。4大板块共组建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研究所,打破了现有的学科界限。
我们这样的平台成立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00多家和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签署了合作协议,有50多家已经落地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这些都是原来不可想象的。当大学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姿态,没想到得到了那么多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关注和支持。
世界各国的朋友也都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聚集。不久前,我们刚刚举办了一个关于大型贵重科学仪器面向全球开放的仪式,明确宣布:这样的平台上所有的科学仪器都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大家一起一同研究,来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这些合作,我们及时把握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动态,也知道未来发展中还会遇到什么瓶颈,这对大学自身的人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我们还成立了丝路大学联盟,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大学加入了这个联盟。它们又分成若干个子联盟,有人工智能的,有新型材料的,有生物医学的……现在这个联盟是世界上大学联盟中最活跃的联盟。
这些多元思想之间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整体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未来培养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我们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在西安交大,我们还创办了第一个储能专业。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想要发展,能源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所以,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一是探寻这方面的关键技术,二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率先创办的这个储能专业,是学校和若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创办的,这也顺应了大学与社会深层次地融合的趋势,面向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一起寻求答案。